为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体育学院 “情暖童心 筑梦成长” 关爱服务团于2025年7月1日赴埇桥区大泽乡镇中心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教育关爱服务活动。本次活动共有8名学生参加,在体育学院分团委书记胡杰的带领下为当地学生送去温暖与陪伴。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安全教育、篮球训练和劳动实践三个方面。
此次实践活动筹备期间,团队成员们广泛调研乡村教育需求,结合大泽乡镇中心学校实际情况,精心打磨活动方案。从筛选贴合学生认知的安全教育素材,到设计趣味篮球教学环节,再到规划劳动实践内容,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乡村学子的关切。大家带着为乡村教育添彩的初心,跨越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行囊里装着教具、物资,更装着满心期待,步伐坚定地走进校园。

刚到学校门口,学校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志愿者们,并引领志愿者进入会议室进行深入交流。活动伊始,志愿者代表讲解此次支教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学校负责人表示,孩子们非常期待志愿者的到来,期望在活动中获得新的感悟与收获。
实践活动在安全教育宣传片中拉开帷幕。团队成员为学生们播放交通安全、防溺水、校园防欺凌主题宣传片,用直观的画面和真实案例,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在安全教育环节,通过案例剖析和知识问答,帮助学生强化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进入篮球教学环节之前,为防止运动损伤,团队成员首先对小队员进行5分钟低强度有氧激活,组织学生沿球场边线进行匀速慢跑与变向跑,逐步提升心率至运动适宜区间,促进血液循环与肌肉预热。随后进入关节活动阶段,团队成员分组指导学生完成腕关节绕环、踝关节屈伸、髋关节环绕等静态拉伸动作,每组动作保持15-20秒,重点活动肩、膝、踝等篮球运动关键发力关节,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在充分热身之后,篮球的基础训练开始了,成员主要围绕上篮,传球,投篮三个技术进行纠正与强化。首先对同学们在上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经过观察同学们的上篮发现:大多数同学常出现“步点混乱”“手忙脚乱”问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分解训练法”:先让学生空手练习三步节奏,嘴里默念“一慢、二蹬、三伸”,体会从右脚(右撇子)落地到左脚起跳的重心转移;再手持篮球做“无篮筐模拟上篮”,重点纠正“肘部外扩”“手腕无力”等错误,强调“持球时肘部贴近身体,上篮瞬间用手腕轻拨球,让球顺着篮板下滑”。

带着“传球不是比谁扔得远,而是看能不能让队友舒服接球。”理念,针对学生“传球时手臂僵直、只顾发力”的问题,我们从基础手型教起:双手胸前传球时,掌心要像“托着一碗水”一样微微前凸,传球瞬间借助蹬腿、伸臂、抖腕的连贯力量,让球带着“后旋”飞向队友胸前;击地传球则需瞄准队友脚前30厘米处,用“手臂推送+手腕下压”控制弧线,避免球弹起过高或过低。

“投篮不是只用手,腿、腰、臂,要像链条一样联动发力。”实践团队成员站在三分线内,边示范边讲解:双脚与肩同宽,非投篮脚略前,屈膝降重心(如坐椅子),投篮手五指自然分开持球,肘部与肩同高且内收,避免“外翻”导致发力分散。投篮时从腿部蹬地开始,力量经腰腹转体传递至手臂,最后通过手腕“抖腕拨指”将球送出,确保力量从下到上“连贯如波浪”,而非单纯用手臂发力。节奏与弧度:固定“屈膝—举球—出手”的节奏,保持球的飞行弧线(约45°),使球在下落时垂直穿过篮筐,提升命中率。

最后的劳动实践活动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志愿者把学校划分了绿植责任区,进行打扫卫生,除草、浇水、修剪枝叶等劳动,并现场传授植物养护知识,同时告诉学生们不要随手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在此环节,学生们在实践中亲近自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至此,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活动内容圆满完成!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开展此次 “三下乡” 活动,是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这不仅为埇桥区大泽乡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也让宿州学院体育学院的志愿者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这样的青春力量投身于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撰稿:胡杰 二审:王德玉 三审: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