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体育学院团队赴砀山县开展寻访地方武术文化传承活动
发布人:体育学院 |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2日 | 点击数: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日益凸显。深入了解砀山县的武术文化现状,可以挖掘其历史底蕴,探讨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砀山武术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2024年8月25日-8月31日,宿州学院校级团队(地方武术文化传承与推广——宿州学院体育学院赴“全国武术之乡”砀山县社会实践)远赴砀山县进行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寻访地方武术文化传承和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以“地方武术文化传承与推广”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亲身体验等形式进行调研,团队成员深知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是人生中一次宝贵的经历,因此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本次实践中去,为传承地方武术文化贡献青春和智慧,共同为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砀山县的武术发展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访谈的方法来探讨砀山县的武术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经调查武术在砀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一直到80年代到达鼎沸时期,带动整个砀山县的体育发展;成为“全国武术之乡”的砀山县更是随着浓重气息的武风,武术发展到极致;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到90年代后期,砀山县尚武之风逐渐淡化;在2007年体教结合后,砀山县的武术活动逐渐恢复,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优先发展武术项目。现如今,在每年参加和举办固定的武术馆校赛、省市比赛的基础上,与旅游文化结合,增加具有一定特色的武术赛事,例如“梨都太极拳交流赛”、“梨都健身气功交流赛”、“武林风”散打等实战类节目,发挥武术之乡的特殊作用,举办富有砀山县特色、贴近人们生活、丰富多彩、方便参与、利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日”武术健身生活。

团队一行首先来到砀山县砀城镇徐井村刚峰文武学校,学校负责人王永利老师热情的接待了团队成员,经过介绍了解到:砀山县刚锋文武学校,该始创于2001年,开设武术套路、散打、拳击、摔跤、跆拳道、柔道等运动项目,共计15支训练队,在校学生700余名。该校已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包括“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在各类武术和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代表宿州市参加安徽省运动会荣获多项奖牌,向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和国家及省体工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曾被安徽省体育局评为“安徽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聘请了在全国多项武术比赛中获奖的年轻优秀运动员担任教练。这些教练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并带领成员参观了学校的训练场地,幸运的是参观各类场地时正巧有学生在训练,王老师当即表示让同学们展示扎实的武术功底。

在对王老师的采访中了解到学校在体育训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教学,学校将文化课和体育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文武两个领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德育工作。通过润物无声的德育方式,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王老师表示这就是刚峰文武学校的理念,即“以文为主,以武睿智”。

砀山武术在技艺上独具特色,被承认的主要分为两脉,极具代表性就是刘家和胡家。团队随后来到砀山县伊斯兰武馆,此武馆于1992年由芒砀山刘氏心意六合拳第四代传承人、武章心意捶创始人刘武章先生创建。刘武章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从事武学研究40余年,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理论,自创立伊斯兰武馆以来,成绩突出,德艺双馨,在国内外武术界名声显赫,被誉为心意拳泰斗。

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了刘氏心意六合拳基本概况、拳种特点、流传体系,武章心意捶注重步法、讲求身法,模拟自然界的十三种动物之争斗、躲闪、搏击的形态特点,运用于拳式之中,体现了砀山武术在技艺上的创新和独特性。访谈中他提到:武术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范畴,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它倡导的是勇敢、坚韧、不屈不挠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在砀山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支撑。同时,砀山武术也注重武德的培养,强调习武之人要修身养性、尊师重道、见义勇为,这些品德的塑造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与其他武馆,在前往胡家门武馆的途中,团队成员先到达一个闹市之中,当时成员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武馆怎会建在如此环境之中,在米师傅带领走过许多弯弯绕绕的小巷后,突然有种桃花源的感觉,眼前豁然开朗,在一片开阔的广场上,看到有许多小朋友在练习,谁也想不到在闹市中竟隐藏着这么一家武馆。

胡家门武馆:胡门武术在胡敬章、胡立杭两代武术人的不断摸索、改进、融会贯通,让胡氏武馆不断壮大。米师傅向我们讲解到,胡家门最初练武是为了保卫自家土地不受侵扰,大约300多年前黄河改道,黄泛区及故道两岸的盐碱地都大量空出,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农耕地,砀山县接收了大量的其他地区的难民,难民里有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民间武师带来新的拳种,如大红拳、小红拳、查拳、炮拳、螳螂拳等,促进了尚武之风的延续,胡家门武馆也就在那时发展起来了。随后,米师傅带领他的小徒弟门给我们展示了胡家门的拳种。

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一次心灵与知识的双重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这段旅程中,团队成员不仅对武术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对于武术的概念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此外,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武术带来的积极能量,对于武术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修身养性,还使得武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底蕴。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武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发现了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相信在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武术文化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未来,定能看到更多的习武之人,武术文化焕发生机,共同推动武术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撰稿:体育学院分团委 审核:李高